综合新闻

读书日谈读书 | 黄仕忠教授:书最大的意义在于流通

稿件来源:南方日报 编辑:吴立坚 审核:孙耀斌 发布日期:2025-04-23 阅读量:

走进亚美体育中文系教授黄仕忠位于学校的研究室,人们总会被数面“顶天立地”的书墙所震撼。

书架上,不同年代的书籍码放得整整齐齐、满满当当,其中有数十本的《俗文学丛刊》,也有黄仕忠花了很大心血整理编辑的《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》《子弟书全集》《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》等著作。可以说,这些书籍见证着他数十年来孜孜以求的治学之路。

黄仕忠教授

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

站在研究室的“书墙”前,黃仕忠说,在不同的人生阶段,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一直是自己的念想。可随着书越来越多,家里实在放不下,他就把部分图书搬到研究室里,为自己的学生打造出一个共享的“流动”的书房。“我带的学生,有本科生、研究生、博士生,虽然都是我的学生,但实际他们之间是并不熟悉的。现在通过这个书房,大家共同来营造一个学术的氛围。”

不少书的书脊上都贴着标签,如同图书馆的索书号一般。黄仕忠解释说,贴标签可以让师生们查找起来更方便。这些书都是公用的,他希望把它们留在这里,发挥出更大的价值。“我的学生要养成一个观念,书是公共的,大家可以一起使用,一起共享。培养这种意识,对他们日后做学术也非常重要。”


像播种一样做学术

作为专门从事戏曲、俗文学研究的学者,黄仕忠著有《中国戏曲史研究》《戏曲文献研究丛稿》《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》《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》等作品,笔耕不辍,著述颇丰。

谈及完成《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》等著作的曲折经历,黃仕忠感慨良多。他说,多年前他曾赴日本访学,主要的精力便用于访曲。在日本学者的帮助下,他多次探访收藏中国戏曲文献的重要场所,并逐册检查核验,写成《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》,后来,他又从目录中挑选出八十多种孤本以及稀见版本,通过与日本多个图书馆斡旋,才取得授权进行影印,花费多年终于打磨出《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》(第一辑)。

在黃仕忠看来,这个过程就像是播种,要先形成自己的目录,而后再进行选编。之前相关的著作大多没有提要,所以他在编辑这套书的时候非常注重这一部分,做到每种戏曲都有提要,进一步向读者阐明,这些稀见文献最早属于哪位中国收藏者,它们在日本的收藏地点是在哪儿,版本之间有何区别,真正的价值到底是什么。

“这项工作我们做了很多年,到现在也还在做。我想,一个价值足够大的工程,做个十年、二十年,都是正常的,有意义的。”黃仕忠说。

在专业的学术书籍外,作为一位深度阅读爱好者,黄仕忠涉猎广泛,甚至还会读网络小说。有次他与儿子坐飞机,儿子刚好带了几本《飘邈之旅》,他拿起一本看了起来,一不小心就入了“坑”。最近,他还津津有味地读起了《庆余年》《永夜君王》等作品。

黄仕忠观察到,金庸的武侠小说陪伴一代代人成长,早已进入文学层面,旁人很难超越。而不少网络小说,在武侠的基础上加上了玄幻等元素,对新一代读者自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。“网络小说家往往都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他们缔造出的世界很奇妙。”黄仕忠说,如今很多影视剧都改编自网络小说,其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
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网络文学。明清时期,当时的小说是非常通俗的,不登大雅之堂,受到很多文人墨客的批评,但是到今天,不少明清小说已成为经典。”

与当代相结合,传统戏曲还有大空间

“要是真的有那么两天不摸书本,就像失落了魂灵似的,无精打采,寝食难安。可见已成根性,难以改变了。”黄仕忠将自己求学文学、从师忆友、访书论学的经历写成《进学记》,2024年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。回忆起少年时期的觅书经过,他记忆犹新。

当时阅读资源较为匮乏,若姐姐借了一本书,姐弟四人就围着煤油灯同看。黄仕忠年纪太小,在旁边够不着,只好趴在对面看书,由此练就了倒着看书、一目十行的本领。“有时油灯会烧着头发,几个人挤在一块,情节一紧张,人越专注,就会把坐着翻书的人压得直叫。即便如此,我们仍以读书为乐。”

或许是在成长过程中收到了太多阅读带来的馈赠,黄仕忠总是希望,学生们能够读更多的书,不管是东方的、西方的,还是理论的、实证的,都要有所涉猎,这样才能让学术视野更加广阔。“虽然因为学科的细分,学生们研究的都是很小、很窄的领域,但实际上,如果要有所成就,底蕴一定要深厚,这就需要他们多读书。”

最近几年,黄仕忠发现,戏曲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。相继爆火的《黑神话:悟空》《哪吒2》,是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表达,充分体现了在当下语境的突破与可能性。“中国戏曲的发展,需要有大量剧本作为储备。从这方面来说,若传统戏曲能与当代元素相结合,接上地气,中国戏曲仍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,未来一定能更受欢迎,大放异彩。”

黄仕忠的学术思维,还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在他的书房里,记者看到了刚刚印制完成的《钱家山下黄氏家谱》,“完成了一件大事,放下了心中一块大石”。

黄仕忠介绍说,他的父亲为修族谱做了大量的工作,但多为口头采录。随后,他接过“修谱”接力棒,以学术思维开启了新一轮工作。他不仅多次前往浙江图书馆查阅资料,每逢回到老家,都会进行类似于田野调查的家访,并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各家各支的年轻一辈,发动他们对谱系信息进行核对补充。

除了补充世系内容,黄仕忠凭借自己广阔的学术视野,将山川地理、河流道路变迁、地名村名流变、嫁娶教育情况等信息记录下来。“我在整理族谱资料的时候,某种意义上也是为未来从事城市史、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人留下更为具体的记录。这不仅仅是为村庄做的事,也是为社会变迁做一份记录。我有这样的责任。”黄仕忠说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epaper.southcn.com/nfdaily/html/202504/20/content_10133079.html


亚美体育
新闻投稿